图文报道

图文报道

时间:2018.04.18 来源:党办 字号

目前,我所“向阳红01”科考船正在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第六航段暨中国大洋46航次。近日,船队员们又出色完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考作业,在南太平洋海域首次布放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水下滑翔机“海燕”。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自主研发滑翔机开展大洋湍流观测,对海洋预报、环境保护及气候变化预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比于传统的无人无缆潜水器,水下滑翔机耗能小、成本低、航程大、部署便捷,具备独立在水下全天候工作的能力,并且可以搭载科考所需的任务传感器如湍流传感器、温盐深传感器等进行数据采集。

当地时间4月7日上午,水下滑翔机的投放作业正式开始。虽说滑翔机的体积不大,但要想将其成功投放并不容易,不仅要控制其投放姿态,还要防止触碰到天线及传感仪器,避免影响后续数据采集。充分的前期准备加上现场队员的精准操作,水下滑翔机投放作业一次成功。将栓置于滑翔机尾导流罩的保险线剪断之后,水下滑翔机的南太平洋探测之旅正式开始。

经过八天的连续作业,当地时间4月15日,水下滑翔机已按计划完成规定作业,回收工作随即启动。虽说通过滑翔机甲板控制系统可以在1公里范围内将其精确定位,但回收工作也存在诸多难点:一是发现难,在海上仅有一点天线出露海面,就算距离很近,也难以发现。二是精准操船难,在复杂风,流,浪条件下,把自由漂浮的滑翔机靠在右船舷绞车位置处比较难。三是无损害回收难。为此,船上临时党委组织了两次专门会议,两次现场打捞实验,反复总结经验,形成了成熟的回收规范。最后的实际回收作业过程从发现“海燕”到回收成功仅用了1个小时,为国产自主研发水下滑翔机在深海大洋作业创造了成功先例。

湍流是海洋当中最复杂的一种现象,对它的了解会对海洋预报以及气候变化的预测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之后在完成对仪器的清洗维护后,队员将会把滑翔机采集到的科考数据传回至青岛实验室,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海洋报记者 高悦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