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一所编制完成了中国全海域高精度1:100万海底沉积物类型图,分为《渤海、黄海和东海沉积物类型图》和《南海沉积物类型图》两套,是迄今为止中国海最全面、系统和精确的沉积物类型图。
海洋一所编制完成了中国全海域高精度1:100万海底沉积物类型图,分为《渤海、黄海和东海沉积物类型图》和《南海沉积物类型图》两套,是迄今为止中国海最全面、系统和精确的沉积物类型图。
海洋一所牵头编写的《海洋底质调查技术规程》(t/caoe 42-2021)和《海洋沉积物环境地球化学测试规程》(t/caoe 43-2021)两项团体标准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并实施。
由中国外交部主办、海洋一所承办的“南海海洋科研国际培训班”以线上的方式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大学、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的90余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海洋一所乔方利研究员当选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咨询委员会成员。
由海洋一所提出编制的iso 23040:2021《海洋环境影响评估(meia)—海底区海洋沉积物调查规范—间隙生物调查》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正式发布。该标准由我国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伊朗、韩国、新加坡、巴拿马等8个国家共同制定,是由我国主持制定的首项iso海洋调查领域的国际标准。
海洋一所研制的船载紧凑型地波雷达系统通过测试,船载海上目标跟踪与快速取证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海洋一所“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监测与评估”项目获得2021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海洋一所成功举办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西太平洋区域启动大会的“海洋预报”与“海洋空间规划”分会。
海洋一所使用“向阳红01”船开展西印度洋水体综合调查冬季航次,是我国截至目前在西印度洋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综合水体调查。
海洋一所顺利通过中国质量认证公司山东分公司(青岛)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gb/t 19901-2016/iso 9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gb/t 24001-2016/iso 14001:201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gb/t 45001-2020/iso 45001:2018)管理资质的年度监督审核
海洋一所承办的第七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在广西北海成功举办。
由中国外交部主办、海洋一所承办的“南中国海海洋科研国际研讨会”在青岛以现场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海洋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的17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共青团中央联合全国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组委会对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进行了命名表彰,海洋一所承办的中国大洋样品馆团队被认定为全国青年文明号。
海洋一所承办的中国大洋样品馆举办了主题为“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2021全国科普日开放活动。
海洋一所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蓝谷药业有限公司签署褐藻多糖硫酸酯、海藻植物软胶囊技术合作及转让协议。此次签约,意味着我国第一个肾病海洋药物实现产品升级,全球第一个海洋植物软胶囊将实现产业化。
“向阳红01”船在大洋67次航次调查中,重力活塞取样器单站获取深海沉积物岩芯长度20.97米,实现了我所取样新的突破。
海洋一所承办的中国大洋样品馆被共青团中央和自然资源部命名为“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
海洋一所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办职工子女暑期托管班,解决了职工子女假期托管难题。
“向阳红01”船荣获“中国郑和航海风云榜2021十佳船舶”称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与研究区域中心(odc中心)第十期培训班启动仪式暨十周年庆典活动在海洋一所成功举办。
海洋一所负责的国家海洋行业标准“滨海土壤盐渍化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正式出版发行。
海洋一所完成了“两洋一海”区域的自主多圈层耦合短期数值预报系统建设和基于地球系统模式的第二代自主的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发,在国际短期气候预测系统中处于第一方阵,先后为建党100周年庆典活动、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气候保障服务。
海洋一所牵头的“海洋超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及其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项目荣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测量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荣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
海洋一所承办的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中国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
海洋一所“近海生态系统模拟与适应性管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海洋工程技术奖一等奖。
海洋一所乔方利研究员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1—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篇》正式对外发布。《报告》中公布了全国研究机构科技创新50强名单,继2020年入选后海洋一所再次入选。
海洋一所荣获共青团青岛市委颁发“青岛市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
“向阳红01”、“向阳红18”两船首次在南海同时执行1909工程调查航次,深拖系统第一次完成大区域深水海底地形地貌、浅部地层调查。
海洋一所乔方利研究员成功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分委会共同主席。
“向阳红01”船完成首次五年特检。
海洋一所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举办了主题为“修复我们的地球”的2021世界地球日开放活动。
英国路透社发布了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0位科学家名单,海洋一所乔方利研究员入选。
海洋一所负责的国家海洋行业标准“海水入侵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正式出版发行。
海洋一所积极组织全所党员职工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
民盟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支部换届。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和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主办,海洋一所和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承办的海洋空间规划经验交流会(中国)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来自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2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海洋一所在太平洋深海稀土调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内沉积物岩芯取样长度新纪录,在西太平洋初步圈画了5个深海稀土超常富集区。
“向阳红18”船于西北太平洋完成大洋调查能力海试测试。
“向阳红18”船完成首次五年特检试航。
海洋一所为自然资源部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揭牌并聘任学术委员。
海洋一所负责承办运行的中国-pemsea海岸带可持续管理合作中心完成协议续签。
海洋一所“海洋浪致混合理论研究及模式应用”项目荣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海洋一所、中国大洋样品馆组织的全国科普日开放活动被中国科协评选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
海洋一所与延边大学、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海洋一所博士后工作站获各级部委认可,综合评估“优秀”等次。
海洋一所承担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和“中国-印尼海上合作基金”项目顺利验收,成果获各方肯定。
海洋一所与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莱州湾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签约揭牌。
海洋一所科技开发管理处更名为“科技成果转化处”。
海洋一所第一阶段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完成。
海洋一所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质量管理三体系资质换证审核。
海洋一所组织承办北太平洋科学组织(pices)年会。
“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简称“海洋十年”)实施计划正式发布,海洋一所研究员乔方利作为“海洋十年”执行规划组中国唯一成员深入参与了该实施计划的编写工作。
海洋一所牵头实施大洋63航次和海丝路专项任务,创造了“向阳红01”船不靠港补给的最长时间记录。
海洋一所与青岛出版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海洋一所科研团队入选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批科技团队工作站。
海洋一所主办“2020中国海洋生态文明(长岛)论坛”,发布《海洋生态文明长岛共识》。
海洋一所承办的第四届海洋科技情报与大数据应用模式研讨会在青召开。
海洋一所联合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首次实现干涉成像雷达高度计海上定标。
海洋一所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poi)共同组织的“2020年中俄北极联合科学考察航次”启航。
海洋一所图书馆完成1958年-2019年馆藏书刊和内部资料盘点工作。
海洋一所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海洋科学资料共享服务平台的升级改版,建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航次报告管理系统,正式对外发布。
海洋一所协调黄河口各保护区签署信息共享协议,携手推进黄河三角洲国家公园建设。
海洋一所与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海洋一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项目“海洋环境预报模式业务化评估与专项数据产品共享服务平台构建”正式启动。
海洋一所新“三定”文件发布。
海洋一所第二代地球系统模式fio-esm v2.0正式发布。
海洋一所副研究员缪锦来在国际顶级刊物《current biology》发表关于南极嗜冷绿藻的最新研究成果。
海洋一所召开《中国海岛志》编研项目启动会暨总编纂组工作会。
海洋一所举办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典型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和保护区网络化示范项目”项目启动会。
海洋一所科研人员撰写文章被springe“世界海洋日专辑”收录并获nature公众号转发。
海洋一所为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海洋遥测技术创新中心和渤海海峡生态通道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5个科技创新平台隆重揭牌式。
海洋一所完成了首次期刊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海洋科学进展》被评定为优秀等级。
海洋一所物理海洋团支部荣获“青岛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中国大洋样品馆青年团队荣获“青岛市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研究员黄牧荣获“青岛市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海洋一所向阳红01船获“2020年青岛市工人先锋号”,工程师段永亮获“2020年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
“向阳红01”在西太平洋海盆开展了大洋62航次深海新资源调查。
海洋一所召开2020年度工作会议。
海洋一所纳入山东省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海洋一所防控疫情持续发力,各项措施落实落地落细。
海洋一所党委、所领导班子第一时间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
海洋一所承办的“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ogo)”第21次年会在青岛召开。
海洋一所承办fio-poi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第三次管委会会议,研究员石学法被聘为第二届中心主任。
海洋一所采购管理系统-资产管理模块正式运行。
海洋一所试运行全新架构的科研设备共享平台。
海洋一所正式承办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典型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和保护区网络化示范项目”(河口项目)办公室。
张春雷被任命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纪委书记。
海洋一所通过2019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监督审核。
海洋一所与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kiost)在韩国釜山联合主办“2019中韩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讨会”。
海洋一所“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顺利通过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对合格评估参评学位点的抽评。
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执行理事会决定,以海洋一所研究员朱明远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海洋专家皮特森的名义设立朱-皮特森青年科学家奖,用以奖励pices各国在前沿海洋科学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科学家。这是pices首次以中国科学家的名义设立奖项。
海洋一所“向阳红01船”完成中国第十次北极考察队考察任务。
海洋一所承办中国海洋生态文明长岛论坛,发布了《海洋生态文明长岛共识》。
海洋一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海洋研究所(poi)联合实施了中俄第七次联合科考航次(暨中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联合调查航次)。
海洋一所与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续签了承办clivar国际项目办的协议。
海洋一所与俄罗斯科学院奥布霍夫大气物理研究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海洋一所与马达加斯加图利亚拉大学签署了《关于建立海平面变化联合观测站的协议》。
海洋一所“海洋信息与计算中心”更名为“海洋数据与信息中心”。
海洋一所与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巴拿马国际海事大学共同签署了《海洋空间规划合作谅解备忘录》。
海洋一所牵头实施的中国大洋52航次凯旋。
自然资源部宣布海洋一所新一届领导班子任命决定:李铁刚任所长、党委书记;乔方利任副所长(正局级);杜继鹏任党委专职副书记;王宗灵任副所长;魏泽勋任副所长;孙永福任职另行研究,在此期间继续履行纪委书记职责。
海洋一所参与编制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由自然资源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
海洋一所所长、研究员李铁刚受聘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海洋一所召开庆祝建党98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海洋一所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与研究区域中心(odc中心)第九期培训班。
海洋一所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和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联合举办第三届南海科学大会。
海洋一所承办363次国际iodp(综合大洋钻探计划)航次后科学会议。
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一行来海洋一所调研,召开座谈会并视察中国大洋样品馆。
海洋一所组织开展了海域海岛自然资源调查技术规划与示范,为全面开展我国海域海岛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提供了技术保障。
海洋一所海洋环境测试中心管理标准第14版发布实施。
海洋一所承办中国首批深海样品和资料信息发布活动,是我国首次向社会发布国际海域样品和资料共享信息。
海洋一所协助自然资源部与柬埔寨环境部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在该忘录框架下与柬埔寨环境部自然保护管理司签署了2项合作协议——《中柬海洋地质联合调查项目合作协议》与《海洋预报系统项目(ofs)合作协议》。
海洋一所与同方知网共同举办第三届海洋科技情报与大数据应用模式研讨会。
马来西亚外交部海洋司司长阿迪娜与中国外交部边海司副司长贺湘琦一行访问海洋一所。
柬埔寨环境部副部长sophalleth eang一行访问海洋一所。
海洋一所在青岛主办中澳海洋科技与蓝色经济研讨会。
由海洋一所组织实施的中国大洋52航次大西洋调查航段发现3处新的热液活动区。至此,海洋一所在南大西洋发现的热液区增至11处。
海洋一所举办2019年迎新春联欢会。
海洋一所科研人员利用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压载贯入式海底沉积物声学原位测量系统,在西太平洋水深超过5000米的海底成功获得沉积物声学特性原位测量数据,这是我国在深水海底声学特性原位测量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举行“所名石”揭幕仪式。
海洋一所承办中国scor2018年年会。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印章正式启用。
海洋一所研制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产品正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网站发布。
海洋一所研究员乔方利入选“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简称“海洋十年”)执行规划工作组成员,将代表中国参与“海洋十年”路线图和相关工作方案的制定。
海洋一所研究员石学法、乔方利入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副研究员胡利民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海洋一所首次完成历时四年的学位授权点学科评估。
海洋一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westpac)联合主办“第七届westpac东南亚海洋预报系统(ofs)项目技术研讨会”。
海洋一所承办第六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
海洋一所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联合主办第三届海浪及耦合过程国际研讨会。
海洋一所主办“2018中国海洋生态文明(长岛)论坛”在,发布《海洋生态文明长岛共识》。
美国地球物理联盟(agu)代表团访问海洋一所。
海洋一所与斯里兰卡水生资源研究发展局签署了“fio - nara 海平面观测预警系统联合建设工作计划(2018-2020)”。
海洋一所与马来亚大学签署了在南海南部联合开展浮标观测的合作协议。
海洋一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成功实施了中俄北极联合科考。
海洋一所英文网站正式运行。
海洋一所承办中美海洋与渔业科技合作联合专家组第一次会议。
海洋一所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与研究区域中心(odc中心)第八期培训班与首期clivar-fio暑期学校。
海洋一所举行建所60周年工作回顾会。
海洋一所“向阳红01”船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航次任务,书写了诸多中国海洋科考新纪录。
海洋一所编写完成首部所志。
海洋一所主办“第二届海洋科技情报与大数据应用模式研讨会”。
海洋一所科研物资集中采购管理系统全面升级为采购管理系统。
海洋一所“向阳红01”科考船完成中国第34次南极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并与智利南极研究所签署《关于开展南极与南大洋科学合作谅解备忘录》。
海洋一所与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签署了双方共同开发海洋预报及海洋减灾防灾系统(ofs)及人员交流合作备忘录。
海洋一所副研究员高立宝等在南大洋增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入选2017年十大海洋科技进展。
海洋一所研究员刘海行当选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海洋一所第一届职代会暨第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海洋一所副研究员高立宝文章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
海洋一所承办第五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
海洋一所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合作的中国-马来西亚海洋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并举办中国-马来西亚海洋科技合作联委会第四次会议。
海洋一所鳌山新所区海洋综合实验楼主体工程完工。
海洋一所完成首部所志编写。
海洋一所与印尼科学院深海研究中心、美国马里兰大学签署了三方合作共同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交流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向阳红18”船首次跨越赤道承担大洋航次。
海洋一所与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海洋海岸司、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联合开展的泰国兰岛(koh lan)海岛保护规划项目实施协议在青签署。
海洋一所承办中韩海洋科学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与第三届中韩黄海海洋论坛。
海洋一所顺利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审核。
海洋一所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联合组织召开 “第二届亚洲大陆边缘源-汇过程与陆海相互作用”学术研讨会。
海洋一所和国际海缆保护委员会在青岛联合举办了国际海缆管理和保护学术研讨会。
海洋一所后勤服务保障中心更名为后勤服务与基建中心。
海洋一所牵头编制的《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16》在中国海洋发展论坛上对外发布。
海洋一所牵头编制的2017年度中国海岛生态指数和发展指数在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上公布。
海洋一所(fio)-俄罗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poi)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在俄罗斯海参崴揭牌成立,同日举办了第三届中俄海洋科学研讨会。
海洋一所与盘锦市人民政府、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签署三方共建协议,三方将共同成立“盘锦滨海湿地研究院”。
海洋一所研究员周兴华被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授予“海洋测绘学科发展突出贡献奖”。
海洋一所顺利通过二级保密资格认证现场审查。
海洋一所“向阳红01”船起航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
海洋一所第一届“拥抱海洋”全国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成功举办。
海洋一所组织召开了“2017 亚洲大陆边缘演化与西太平洋钻探”国际研讨会。
海洋一所科研物资集中采购系统上线。
海洋一所副研究员胡利民获获批国家海洋局海洋领域优秀科技青年称号。
海洋一所“向阳红01”船完成钓鱼岛周边海域水体综合调查夏季航次。
海洋一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与研究区域中心(简称odc中心)第七期培训班。
海洋一所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两洋一海”区域超高分辨率多圈层耦合短期数值预报系统研制,并于10月启动实施。
海洋一所与全俄大洋地质与矿产资源研究所签署了《关于海洋矿产资源与环境领域合作备忘录》,双方同意将全面深化在深海活动中的交流合作。
海洋一所在泰国清迈承办第九届中泰海洋科技合作研讨会暨第七届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会议。
海洋一所首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航次,“向阳红18”船圆满完成任务。
海洋一所主持的《山东省沿海高程/深度基准转换模型构建》项目获2017年山东省优秀测绘地理信息工程二等奖。
海洋一所研究员乔方利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西太平洋分委会(westpac)副主席。
海洋一所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西太平洋分委会(westpac)第十届国际科学大会、第十一届政府间会议。
海洋一所党委书记乔方利当选青岛市委第十二届候补委员。这是海洋一所党代表首次当选青岛市委候补委员。
海洋一所资产管理处和纪检监察办公室成立。
海洋一所“向阳红01”船完成西太平洋地球物理调查专项航次。
海洋一所召开2017年工作会议。
海洋一所副研究员高立宝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海洋局授予“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部级)。
鳌山新所区孵化楼工程完工。
俄罗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poi)所长vyacheslav lobanov教授等一行4人访问海洋一所。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成立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
海洋一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完成升级,新版图书馆门户平台启用。
海洋一所与柬埔寨环境部共同组织了首次中-柬海洋联合调查活动,并在暹粒联合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
海洋一所向中国海洋档案馆移交了第二批进馆档案。
海洋一所成立第七个国际研究中心-中澳海洋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同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办海浪及耦合过程国际研讨会。
海洋一所在青岛召开了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pemsea)第18届执委会会议。
海洋一所鳌山海洋综合实验楼主体结构封顶。
海洋一所牵头编制的首部《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15》正式出版。
海洋一所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rio)海洋与大气研究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海洋一所向中国海洋档案馆移交了首批进馆档案。
海洋一所在舟山召开了2016年度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管理研讨会。
海洋一所在青岛承办了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中国scor)年会。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执行主任edward urban博士访问海洋一所。
我所牵头完成的我国近海底质调查与研究项目,荣获第八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暨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海洋一所“向阳红01”科考船起航执行第一个正式科学调查航次。
海洋一所在青岛举办第二届“clivar开放科学大会”。
海洋一所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与研究区域中心(unesco/ioc-odc中心)第六期培训班。
海洋一所副研究员段永亮等人在nautre出版集团旗下刊物《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关于赤道印度洋wyrtki急流年际变异的最新研究成果。
智利南极研究所(inach)所长jose retamales博士访问海洋一所,双方就极地领域开展的工作及未来合作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
海洋一所“向阳红01”科考船在青岛顺利举行交付仪式,并正式加入国家海洋调查船队。
海洋一所承担的“我国大河三角洲的脆弱性调查及灾害评估技术研究”项目荣获2015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模式高效并行集合调整卡尔曼滤波同化系统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二等奖。
海洋一所鳌山海洋综合实验楼开工。
海洋一所举办中国-pemsea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合作中心第二次管理委员会。
海洋一所在斯里兰卡mirissa 举办了“fio-nara海平面观测与灾害预警合作项目”联合建设的海平面观测站奠基仪式,这是国家海洋局在斯建设的第一个联合观测站。
海洋一所与泰国普吉海洋生物中心(pmbc)、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联合开展“东南亚海洋环境预报与灾害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在安达曼海首航。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一行来我所宣布国家海洋局党组任命李铁刚同志担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委员会委员、党委副书记。
“向阳红18”远洋综合科考船顺利交付。马德毅所长代表海洋一所与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唐功杰总经理签订了《交接船议定书》。
海洋一所在青岛成功举办第3届中国-东南亚海洋合作论坛。
斯里兰卡国家环境与水生资源部部长访问国家海洋局和海洋一所。海洋一所与斯里兰卡水生资源研究开发局(nara)签署了项目实施协议,为双方下一步的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海洋一所成功研制的世界首个全球高分辨率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数值模式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首次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海洋一所在广州、青岛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亚海洋科技合作研修班”。
海洋一所在广州举办了首届中印度海洋科学研究会。
海洋一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共同编制的《国家海洋创新指数试评估报告2014》通过专家评审,并于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
海洋一所“向阳红18”远洋综合科考船顺利抵达青岛。
我所主持承担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首批资助项目“中国东盟国家海洋濒危物种合作研究”启动。
海洋一所与马来亚大学签署了《关于海洋科技合作意向书》,双方就成立所际间联合实验室达成共识,此项为李克强总理对马来西亚高访成果之一。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poi)副所长一行访问海洋一所,双方就联合建设中俄联合实验室事宜达成初步共识。
海洋一所研究员石学法入选2015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海洋一所在青岛举办中德海洋科学与技术研讨会和中德海洋科学与技术合作指导委员会会议。
海洋一所与马尔代夫就共建海洋观测站方案达成了一致。
海洋一所成功承办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2015年年会。
我所聘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执行秘书vladimir ryabinin为客座研究员。
海洋一所“向阳红01”4500吨级远洋综合科考船在武汉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顺利下水。
海洋一所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与研究区域中心(odc中心)第五期培训班。
海洋一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续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与研究区域中心(简称unesco/ioc-odc中心)的协议》,明确了odc中心2015-2020年的工作计划。
海洋一所三位离休干部于连新、魏曙光、隋同德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海洋一所加入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成为理事单位。
海洋一所海洋环境预报系统(ofs)在泰国正式启用。
海洋一所牵头的大洋34航次成功返航,首次在中印度洋海盆发现了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物,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在印度洋发现富稀土沉积物。
俄罗斯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robert i. nigmatulin访问海洋一所,并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海洋一所刘大海同志荣获国家海洋局优秀青年表彰。
海洋一所举办“中韩海洋科技合作研讨会暨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
海洋一所大洋样品馆被中国海洋学会评定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海洋一所“向阳红18”1500吨级远洋综合科考船在武汉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顺利下水。
海洋一所与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等联合申请的“濒危生物研究“项目在第十届西太政府间会议上获批成为长期研究项目。
海洋一所研究员王宗灵、魏泽勋被任命为海洋一所副所长。
海洋一所组织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在泰国普吉举行了安达曼海联合考察航次起航仪式暨中泰建交四十周年庆祝活动。
海洋一所聘请clivar科学指导委员会的联合主席detlef b. stammer 博士为海洋一所客座教授。
海洋一所主持的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正式启动。
海洋一所承担编制的《山东省海洋事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
海洋一所研究员张杰获201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贴。
海洋一所“向阳红18”科考船船舶主船体成形。
海洋一所与泰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部海岸带司、泰国普吉海洋生物中心联合在泰国普吉举办“第二届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论坛”。
海洋一所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在泰国普吉正式签署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马来亚大学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海洋一所为中国-pemsea沿海可持续管理合作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海洋一所科研人员赴印尼开展中国印尼首次海洋地质和底栖生物联合调查。
海洋一所研究员石学法获201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海洋一所中国大洋样品馆被授予首批“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称号。
海洋一所主办第一届中德古气候学术讨论会。
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卞相庆主席率团访问海洋一所。
海洋一所举办“2014年度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暨第九、十届领导换届仪式”。
海洋一所在青岛承办“第四届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暨第六届中-泰海洋科技合作研讨会会议”。
海洋一所青岛市海洋工程环境与探测技术研究中心经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
海洋一所与希腊克里特理工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是我所首次与欧洲国家海洋研究机构签订所际协议。
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一行到我所调研工作。
海洋一所与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签署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关于“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clivar)全球项目办公室”协议》,这是世界主要气候研究计划项目首次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办公室。
海洋一所与印尼海洋与渔业研究发展局联合开展印度洋浮标和潜标系统的业务化维护工作,这是我国首个全世界实时资料共享的浮标。
海洋一所被授予“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先进集体”、 “中国大洋科学考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研究员卜文瑞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任向文被授予“中国大洋科学考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海洋一所接待斯里兰卡水生资源研究所一行来访,就双边合作谅解备忘录、5年规划等达成共识。
海洋一所与韩国首尔大学海洋研究所在中国青岛签署《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首尔大学海洋研究所海洋科技合作协议》。
海洋一所成立海洋政策研究中心(简称“政策中心”)。
海洋一所经中共国家海洋局党组同意任命:乔方利任中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委员会书记兼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书记,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副所长(兼),免去徐承德的中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委员会书记、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委员职务,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兼)职务。
海洋一所主持完成的“中国近海地质灾害研究”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海洋一所与马尔代夫气象局就签署双边合作备忘录、合作项目达成共识。
海洋一所45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的船名注册完成。
海洋一所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论坛。
海洋一所主持完成的“深水浅层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勘探数据传输系统”获得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海洋一所主持完成的“《中国海岛志》编纂”获得2013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溢油的多元鉴别及岸滩油污生物修复技术”获二等奖。
海洋一所与斯里兰卡国家水产资源研究开发局在青岛签署《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斯里兰卡国家水产资源研究开发局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海洋一所成立船舶管理中心以及1500吨级和4500吨级海洋科考船监造工作组。
海洋一所与山科大测绘学院联合成立了“海洋3s技术实验室”。
海洋一所海洋热能工程研究中心被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为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
海洋一所承担中海油公司 “海底地震仪数据采集与资料处理技术”项目,开创国内相关领域调查的先河。
海洋一所为中泰海洋领域首个实体-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举办挂牌仪式。
海洋一所成为国家海洋局首批“海洋人才港”设立单位。
海洋一所研究员于卫东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海洋一所牵头承担的近海船载重力测量项目通过验收并首次获得我国近海5km分辨率的海洋重力测量成果。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poi)所长v一行访问了海洋一所,并就双方进一步合作达成共识。
海洋一所完成首次国家层面对印度洋现场综合调查任务“东印度洋南部水体综合调查春季航次”。
海洋一所青岛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获得国家住建部“全国先进勘察设计企业”表彰(海洋勘察领域唯一表彰)。
海洋一所与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海洋局4500吨级新建综合海洋科考船建造合同。
海洋一所在青岛承办 “中柬海洋领域合作研讨会”召开,双方同意推进签署两国政府间海洋合作协议。
海洋一所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5千瓦温差能发电装置研究及试验通过验收。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成功实现海洋温差能发电的国家。
海洋一所与肯尼亚气象局、肯尼亚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海洋一所牵头执行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洋,开创了我国船舶从高纬度穿越北冰洋航行的先河。
海洋一所培养中国物理海洋学领域培养的首位外籍博士、印尼海洋与渔业部安娜(rita tisiana dwi kuswardani)获得博士学位。
海洋一所举办第一届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暨第四届中-泰海洋科技合作研讨会会议。
海洋一所举办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第八、九届领导换届仪式。
在温家宝总理和英拉总理见证下,国家海洋局刘锡贵局长与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披查•仁颂布苏部长签署了《中国国家海洋局与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关于建立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的安排》。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将由海洋一所和泰国普吉海洋生态中心共同运行。
在胡锦涛主席和苏西洛总统见证下,国家海洋局刘锡贵局长与印尼海洋与渔业部沙里夫•苏达卓部长在北京共同签署《中国国家海洋局与印尼海洋与渔业部关于发展中印尼海洋与气候中心的安排》,标志着由海洋一所牵头创办的中印尼中心正式提升为国家级中心,开辟了中印尼海洋合作的新篇章。
海洋一所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在青岛市蓝色经济区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签署 “关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鳌山涉海综合实验基地扩建项目”的合作协议。
海洋一所召开2011年度全所总结大会。
海洋一所与连云港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连云港研究院”协议。
马德毅所长陪同刘赐贵局长率领的中国国家海洋局代表团(简称代表团)访问了泰国普吉海洋生态中心(简称pmbc)。双方领导高度评价了我所和pmbc开展的卓有成效合作,同意就中-泰联合“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实验室建设加强沟通,确保该合作事项在明年的双边联委会上得到批准。此次访问将进一步推动中泰海洋领域合作向着更高层次进展,特别对推动“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中泰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海洋一所举办首届“南海区域海洋学国际研讨会”。
海洋一所青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获得国家首批“无人飞行器航摄测绘资质”乙级。
海洋一所首次正式出访斯里兰卡与斯里兰卡国家水产资源研究开发局(nara)和印度洋海洋事务合作秘书处(iomac)建立合作关系。
海洋一所海域使用论证甲级资格证书更新。
海洋一所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合并评审单体系认证证书。成为海洋局系统内的第一个获得此证的单位。
海洋一所承担的“辽宁大唐国际庄河核电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域地形测量”项目获得2011年度山东省优秀测绘工程二等奖,”海洋工程地质环境探测技术集成”项目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
海洋一所在青岛承办 “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研讨会”。
海洋一所通过中国船级社和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资质认可。
海洋一所加入“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
海洋一所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达成初步意向,拟签署所际合作协议。
海洋一所与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签署共同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合作协议。
海洋一所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联合建立的“ioc/westpac海洋动力学和气候研究培训中心”挂牌仪式并举办首期培训班。
海洋一所“中美印(尼)日南海与邻近海域水交换及其变异项目”研究团队获得科技部颁发的“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
海洋一所主持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印尼合作南海-西印尼海-印度洋水交换及其气候效应”立项并启动。
海洋一所在印尼雅加达承办第四届中印尼海洋科学与环境保护研讨会。
海洋一所与泰国普吉海洋生态中心(pmbc)联合执行首个安达曼海科学考察航次。
海洋一所承担的“908-03数字海洋建设”项目成为数字我国海洋首批通过验收。
海洋一所为国家海洋局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揭牌。
海洋一所《海浪-环流耦合理论建立及其应用》成果获2010年度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海洋一所在俄罗斯海参崴举办中-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海联合调查首航仪式并开展航次调查。
海洋一所与江苏省淮海工学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海洋一所新“三定”工作开始实施。
海洋一所与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就联合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发研究院”达成共识。
海洋一所在北京协办首届中-印尼双边联委会,并举办了首届印尼青年海洋学者培训班的启动仪式。
海洋一所完成我国第一套极地深水潜标综合观测系统的回收工作。
海洋一所主办首届政府间海委员会西太分委会(ioc/westpac)momsei(季风爆发监测及其社会、生态影响)暑期培训班。
国家海洋局下发《关于印发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海洋一所在热带东南印度洋 5500 米水深海域成功布放我国首个深海观测浮标。
海洋一所为青岛市杨宜新副市长一行调研介绍相关工作,双方就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达成共识。
海洋一所举办中韩海洋共同研究中心十五周年庆典暨第七、八届领导换届仪式。
海洋一所在印尼巴东市bungus港为我国第一个海外海洋观测站——中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巴东海洋观测站举办奠基仪式。
海洋一所在印尼雅加达成立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海外研究中心——“中-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
海洋一所与航天704所、中国海监在北京联合成立 “海洋立体监视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洋一所举办国家科技部“观测海洋学和深海研究国际合作基地”授牌仪式。
海洋一所2010年工作会议举行。
海洋一所经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成为独立招收博士后单位。
海洋一所召开全体中层干部会议,所长马德毅、党委书记徐承德出席了会议。会上,马德毅所长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党组任命通知,任命于洪军同志担任中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委员会委员、副书记兼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书记;孙永福同志任中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委员会委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马来西亚科技创新部、马来西亚国立大学、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等多个单位组成的官方代表团访问了海洋一所。
海洋一所牵头编制完成《2009年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公报》。
海洋一所在菲律宾马尼拉承办2009年东亚海洋大会“季风爆发监测及其社会、生态影响(momsei)”专题边会。
海洋一所承办“第一届中俄海洋科学研讨会”。
海洋一所新科研楼竣工,历时720天,建筑面积8661.3m2。
海洋一所承办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观测海洋学和深海研究国际合作基地”。
海洋一所在东南印度洋海域顺利完成了潜标回收工作,完成我国在大洋海域开展的首次业务化观测。
海洋一所在青岛举办了“季风爆发监测及其社会、生态影响(momsei)”第二次专家会议。
海洋一所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签署《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合作意向书》。
海洋一所研究员吴桑云被科技部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海洋一所908专项项目通过第一批专题验收。
海洋一所成立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实验室。
海洋一所与印尼海洋与渔业部海洋与渔业研究局在印尼万鸦佬签署《成立‘中国-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协议书》。
海洋一所成立国家海岛海岸带发展研究中心。
海洋一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会等单位联合主办首届亚太国家的海洋溢油检测技术与应急反应国际培训班。
海洋一所《关于印发海洋一所成立国家海岛海岸带发展研究中心会议纪要的函》获批。
海洋一所主持承担的863重大项目课题“南海海洋动力环境数据集成与应用技术系统开发”正式启动。
海洋一所召开2008年度工作总结表彰暨2009年度工作部署大会。
海洋一所召开2009年中层干部工作研讨会。
海洋一所成立海洋工程环境与测绘研究中心。
海洋一所成立高性能计算中心。
海洋一所研究员于卫东当选2009-2012年度的clivar-goos indian ocean panel联合主席。
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在海洋一所召开了“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2008年管理委员会会议”(以下称“管委会”),以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梁金哲处长为团长的中方代表团和以韩国国土海洋部海洋开发课郑都安课长为团长的韩方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第七届领导换届仪式暨成立十三周年庆典仪式在海洋一所隆重举行。
海洋一所副所长、研究员乔方利入选2007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名单。
海洋一所在青岛隆重举行建所五十周年庆祝大会。
海洋一所举办中国大洋样品馆开馆仪式。
海洋一所召开2008年全体职工大会。
海洋一所武建平调青岛市九三学社任秘书长
海洋一所方国洪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美国工程院院士黄锷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中国科学院院士巢纪平与所长马德毅共同为海洋一所成立的“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实验室”揭牌。
海洋一所赴安哥拉执行“安哥拉索约—卡宾达连接线前期研究项目”中的工程测量任务,属海洋一所首次境外项目,历时2个月。
海洋局局长孙志辉、所长马德毅、副所长乔方利赴印尼参加“中-印尼印度洋及其邻近海域联合调查”首航仪式,双方签署了“中国-印尼海洋合作谅解备忘录”。
海洋一所在青岛举行“束星北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原副局长陈炳鑫及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及社会各界代表160余人应邀参加了纪念活动。李政道先生为纪念活动发来贺信。
俄罗斯全俄海洋地质与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georgy a. cherkashov教授和极地海洋地质研究考察队首席地质师mikhail b. sergeev博士访问海洋一所。
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南丹先生来所参观访问。
惠普公司最强大的满配置ia-64系列企业级高端服务器落户海洋一所并举行开机仪式,特邀嘉宾美国工程院院士黄锷与所长马德毅共同启动服务器。
由海洋一所承办的“2007(第八届)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在青岛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欧盟第六框架项目“黄海海洋观测、预报和信息系统”启动会在海洋一所召开。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poi)代表团一行4人访问海洋一所。访问期间,海洋一所与poi代表团讨论了在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边缘海的合作研究事宜。
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为团长的中方代表团和印尼海洋与渔业部海洋与渔业研究局副局长阿塞普•默罕默德为团长的印尼代表团在青参加了“中—印尼海洋科技和环保”合作研讨会。
“渤海综合整治研讨会”在海洋一所召开,国家发改委夏青和省海洋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所长马德毅和部分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
省人大代表孙修勤研究员参加了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全球海洋联合观测组织”第八次会议的与会代表应邀来海洋一所进行参观访问。海洋一所成为国家海洋局唯一加入该组织的海洋研究机构。
所长孙书贤、副所长刘保华一行应邀到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研究所进行了访问,双方依据《中俄海洋领域合作协议》,于12月13日签署了《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研究所海洋科学和技术合作协议》。
由海洋一所主办的极地海洋科学战略研讨会在青岛举行。
“东海边缘海洋过程研究第三次国际会议”在海洋一所召开。
由海洋一所与中海油环保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海洋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发中心”在青岛举行了签字挂牌仪式。
海洋一所与韩国极地海洋研究所在青岛签订了双方在地球两极开展合作研究谅解备忘录。这是中韩两国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极地科学研究领域的首次合作。
青岛市王修林副市长与法国布列斯特市城市共同体马克•拉贝副主席在海洋一所签署了《关于建立“青岛-布列斯特海洋科学技术合作中心”框架协议书》。
美国海洋大气局代表团黄锷院士等一行来海洋一所参观访问。
由海洋一所、北海分局、海洋大学共同承办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青岛举行。
海洋一所在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获14项资助,地球科学部资助11项,化学学部2项,信息学部1项。在此次获批项目中青年基金达到10项。
海洋一所与印尼海洋与渔业研究院(agency for marine and fisheries research,简称amfr)签署合作协议。
在国家海洋局、国家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召开的首次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上,海洋一所“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被评为本次大会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单位。
海洋一所隆重举行“生物医药测试中心”、“合作测试中心”、“现代分析仪器联合实验室”3个共建实验平台揭牌仪式。
由海洋一所方国洪研究员主持的“中国近海潮汐潮流的分析、模拟和力学研究”项目,通过国家海洋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鉴定。
全国人大倪岳峰委员一行莅临海洋一所视察指导工作。
海洋一所副所长、研究员乔方利荣获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颁发的“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青岛市第五届地理学会挂靠海洋一所。
海洋一所承担的广西908专项海岛海岸带综合调查任务外业工作全面展开。
中国大洋协会张利民主任代表中国大洋协会正式与海洋一所孙书贤所长签署了“中国大洋样品馆”委托管理协议。
由海洋一所、青岛市科技局和法国布列斯特高科园共同举办的“中法海洋环境安全和修复技术研讨会”召开,此次会议是中法首次就海洋安全和环境修复技术问题开展的大规模科技研讨会。
海洋一所研究员石学法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海洋一所所长孙书贤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
海洋一所获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调查甲级资质”,同时海洋一所也是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甲级资质”单位。
海洋一所“海洋天然产物中试基地”正式成立,基地是由青岛市和国家海洋局共同组建、崂山区政府参与共建的综合性海洋生物工程中试平台。
德国不来梅大学边缘海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著名海洋地球化学家horst d schulz教授及matthias zabel博士、sabine kasten博士、till j hanebuth博士对海洋一所进行了访问,并举行了为期5天的“海洋沉积物及孔隙水地球化学”高级讲座。
国家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有关领导在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的陪同下,一行30余人视察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
海洋一所进馆档案暨海域勘界档案质量验收会在青岛召开。
由海洋一所主持,中船重工第715研究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联合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拖曳式多参数剖面测量系统”在青岛通过863专家组验收。
孙书贤所长主持召开大洋样品库和青岛天然产物研究开发中试基地基建工程验收专题会议。
聘请美国德州大学吕志民博士为海洋一所客座研究员。
国土资源部鹿心社副部长一行来海洋一所视察访问。
海洋一所海洋经济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心成立,举行揭牌仪式。
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隆重举行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活动期间,举办了“中韩海洋科技合作高级研讨会”。
国家海洋局王曙光局长莅临海洋一所视察工作,参观了中国大洋样品库。
由海洋一所主办,在青岛举行中法海洋科技合作第五次联合会议。
国家实验室评估组专家到海洋一所检查指导工作。
海洋一所青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认证。
中国测绘局宁浸生、张祖勋、王家耀三位院士到海洋一所参观访问。
总参气象水文局刘建发局长、葛铁军高参和庞厚俭主任来所参观、访问。
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青岛市王修林副市长、徐宝站市长助理、科技局李乃胜局长等一行7人来海洋一所考察。
国务院召开全国勘界和界线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在我国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海洋一所是涉海行业唯一受表彰的单位。谭铎副所长赴京参加会议并领取了全国海域先进集体荣誉奖牌。
《海洋科学进展》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颁发了《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
经中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首批4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入海洋一所博士站。
由海洋一所承担的“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项目,获国家海洋局2003年度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
海洋局863计划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数字海底技术渤海油田示范区建设”课题一期验收会议在海洋一所召开。
在海洋一所召开“中国大洋样品库管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彬主任等有关专家。
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编办在“关于卫生部等五个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海洋一所转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举行澳柯玛生物工程工业园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落成庆典。
海洋一所聘请美籍华人科学家黎先春博士为海洋一所客座研究员。
海洋一所举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仪式。
袁业立所长到京参加“2003年我国将在北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站”专家论证会。
中国工程院沈国航副院长及山仑、石玉林、刘鸿亮、李泽椿、金翔龙、蔡边基、戴梁瑞等院士来海洋一所参观访问。
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海洋局主管的学术期刊《海洋科学进展》(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由中国海洋学会和海洋一所共同主办。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在海洋一所正式挂牌。
受国际海岸带管理中心(coastal management center)委托,“全球国际水域评估”(global international waters assessment)研讨会在海洋一所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国际“泰勒环境成就奖”、200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东生先生到海洋一所作“黄土与环境”学术报告。
海洋一所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动用了dgps全球定位、多波束em3000、klein2000侧扫声纳等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测量系统,对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水下古城——“狮城”进行探测,cctv《新闻30分》栏目连续4期播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吴阶平一行20余人,在海洋一所进行了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调研活动并为海洋一所题词:“科学开发综合利用,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张序三、谢光率全国人大调研组到海洋一所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情况。
“山东省少年海洋学校”在市北区同安路小学举行揭牌仪式,市政协副主席周迪颐、刘斌宗,市长助理徐宝站,市教育局局长杜小娣,市科协副主席刘刚出席了仪式。海洋一所所长袁业立院士任校长。
第一届中美北极科学国际研讨会在海洋一所召开,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气象局和国家教育部的科学家和美国学者参加了会议,日本、韩国科学家也参加了会议。
制定了《科技创新岗位竞争上岗实施办法》、《转岗分流暂行办法》等7份与改革相配套的文件。
海洋一所王述功研究员调入青岛市统战部任民革副主委。
第一个储存大洋深海底质样品的样品馆——中国大洋样品馆经中国大洋协会批准在海洋一所成立。该馆从筹建到建成,历时5年。
由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政府主办,海洋一所承办的第二届赤潮管理与监测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倪岳峰副局长、于冲副市长与会。
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与海洋一所合作成立的青岛澳海生物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由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叶里亚科夫率领的俄罗斯科学考察船“奥普林院士号”在第三届中国青岛海洋节期间访问了青岛,并参观了海洋一所的三个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举行揭牌仪式,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副司长周庆海、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徐法坚为重点试验室揭牌。丁德文院士担任该室主任。
《海洋一所所报》创刊。
经国家海洋局领导研究,同意丁德文院士调入海洋一所工作。
在青岛市副市长马论业、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姜代晓陪同下,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邓楠一行14人到海洋一所视察工作。
海洋一所第三届第一次管理指导委员会召开,原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杨文鹤、中共青岛市市委张旭升到会。
潘增弟副所长调任中国极地研究所所长兼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与青岛“澳柯玛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就成立青岛澳海生物有限公司举行签字仪式。
丁永耀副总工在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国家科技部李学勇副部长一行11人到海洋一所考察,考察的主要内容为科技改革和发展情况。
青岛市科委与海洋活性物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组建“青岛海洋天然产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这是青岛市第一个重点实验室。
由国家科技部、国家基金委、联合国海委会、国际海洋学院、国家海洋局共同发起,由海洋一所承办的中国“近海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国际研讨会在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召开。我国及美国、俄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的物理海洋学家参加了会议。国家科技部领导及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倪岳峰也参加了会议。
高科技工业园与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一所共同发起建设“青岛海洋生物工程产业园”。
国家海洋局档案目标管理考评定级评审组对海洋一所综合档案室进入国家二级档案目标管理单位进行了评审,并对海洋一所基建房产档案进行了验收。
青岛海洋工作勘察设计研究院正式开始模拟企业化运行。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国家海洋局青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和环境开发中心。
全所搬迁工作按计划完成。新所区各项工作进入正常运行。
科技部正式批准海洋一所为公益类科研单位,科技体制改革国家试点单位。
由海洋一所、中国极地办公室和美国阿拉斯加北极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北极气候研究国际会议”在青岛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及中国从事北极科学研究的专家。
所机关及有关研究室开始往新所区搬迁。新所址设在青岛高科园仙霞岭路6号,所区占地6.85公顷,周边道路绿地5.1公顷。
海洋一所青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与香港签订东亚交汇(east asia crossing)海底光缆系统路由调查项目,合同额18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00余万元,工程院承担了930余公里勘察任务。
所领导班子换届,袁业立继续任所长。宗成爽任党委书记。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国近海环流形成变异机理,数值预测方法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项目正式被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袁业立院士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
袁业立所长、夏东兴研究员被山东省委、省政府通报命名为第六批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亚欧海底光缆系统”(sea-me-we3)路由勘察成果鉴定会在黄海饭店举行。经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是海洋一所历年承担国际、国内开发项目合同额最大的项目(合同额244美元)。
海洋一所矫玉田、高爱国随“雪龙”号船在上海浦东外高桥新港码头启航,赴北极考察,这是由中国政府组织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海洋一所管理指导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在所学术厅召开。此届管委会由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志辉、青岛市市委副书记程友新等18人组成。
海洋一所“青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获北京九千标准质量体系认证中心颁的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同时获“国际标准认证证书。
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与地理资讯学系主任讲座教授陈永奇博士被海洋一所聘为客座研究员。
孟宪伟、张杰被评为青岛市第二批青年学术工程技术带头人。
原副所长王志远调任北海分局局长。
海洋一所取得北京九千标准质量体系认证中心颁发的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北京九千标准质量体系认证中心丁彦蘅主任等来海洋一所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审核小组认为,本所基本符合iso9000标准要求,执行情况较好。
海洋一所新所区在高科园举行奠基仪式,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曙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乃胜、副市长马论业、海洋一所所长袁业立等有关领导出席仪式。
由海洋一所和青岛市科协承办的第六届国际海洋学史大会在青岛举行。
美国海军亚洲办公室(qnir,asia)和海洋一所共同主办的中美海洋科技合作高级研讨会在青岛举行。
建立质量管理机构。由所环境测试中心组建质量管理部。
青岛市将“海洋一所迁建工程项目”列入1998年青岛市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
由海岸带开发管理分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海气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海洋调查专业委员会、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发起,中国海洋学会和市南教体委批准在青岛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少年海洋学校”。袁业立出任校长。
根据越南方面的要求并应我局邀请,以越南国家科技中心副主任dang ngoc-hthanh教授为团长的越南海洋代表团一行6人来青访问。来访目的是了解我国海洋研究机构和科研活动情况,探讨开展双边海洋科技合作的可能性。这是中越关系改善以来,越南海洋代表团首次访华。
袁业立所长荣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199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海洋一所管理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学术厅召开。严宏谟(全国政协委员)、张邦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办主任)、倪岳峰(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辉(国家基金委地学部海洋处处长)、魏学仪(胜利油田管理局总工)和袁业立所长、丁书学书记参加了会议。
海洋一所建所四十周年,全所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和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贵宾佳朋共700多人在青岛黄海饭店举行建所四十周年庆祝大会。
经香港科学院国际荣誉评选委员会、美国爱迪生发明中心和中国发明集团联合评定,授予并颁发给海洋一所彭汉昌研究员“98第二届‘爱迪生’世界发明博览会国际最高金奖”。
海洋一所中标的铜鼓水道水文水质的专项调查在广州正式与香港伟信公司签订合同。
国家海洋局批复海洋一所《关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东迁建立海洋科学实验基地的请示》和《关于海洋一所东迁征用土地的请示》,同意海洋一所建立海洋科学实验基地,地点在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
应国家海洋局邀请,韩国海洋代表团一行9人在完成了“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调查后来海洋一所访问。
海洋一所承担的中国海域亚欧海底光缆(smw3)路由段勘察结束,由海洋一所承担的欧亚光缆调查结束。这是一项由香港egs 公司招标的亚欧海底光缆路由调查项目,是目前在我国海域内海底光缆路由最长,调查经费最多的项目之一,海上调查作业历时71天。
海洋一所执行863等专项调查科研人员返回青岛。获得17.11m的海洋沉积物长岩芯样品,创造了国内重力取样新记录。
应国家海洋局邀请,以韩国海洋研究所ha chong ceun为团长的韩国海洋科技行政管理代表团一行5人来访。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所长袁业立当选为十五大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
海洋一所从挪威引进的多波束系统设备到所。
国家海洋局地球流体力学和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在海洋一所揭牌建立。
由海洋一所承担的“东方1—1气田平台场址和海底管道路由工程调查”项目调查结束。该项调查是目前我国开展海上油田开发最大的前期综合性工程勘察项目,是我国目前参与调查人员和船只最多的一次,历时50天。
海洋一所在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举行了入园签字仪式,袁业立所长与青岛市高科园管理委员会土地管理局签订了划拨土地协议书,与青岛市高科园管理委员会土地管理局、对外联络局签订了《补充协议》。
经国家海洋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海洋一所将红岛支路院内部份房地产与有关地产部门进行联合改造。
海洋一所承担完成的“中日黑潮合作调查”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国家海洋局管理司司长鹿守本等人来海洋一所验收海洋工程勘探中心,对其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由海洋一所和韩国海洋所共同主办,中韩海洋共同研究中心负责组织的第一届黄海海洋学术讨论会在青岛召开。
根据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研究项目实施协议和96年度人员交流计划安排,日本水产厅研究所森永健司来海洋一所进行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项目研究。
为沟通所领导与职工之间的联系,决定自即日起,每个月第一周的星期五为所领导接待日。
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农业部副部长张延喜、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山东省副省长吴爱英、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邹立健等来我所视察工作,宋健主任为海洋一所题词:“攀登科技高峰,服务海洋经济”。
海洋一所被评为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先进单位。
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项目开始实施。中韩双方分别派船进行海上调查,并互派科学家在对方船上工作。
海洋一所承担完成的“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5年度海洋局科技进步奖揭晓。我所主编的“中国海湾志”获得一等奖。
中韩海洋共同研究中心第一次管理委员会在汉城举行,所长袁业立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中心成立以来的工作。审议了中心1996年度的工作计划和财务预算及中心的人员雇用和财务制度。
海洋一所第二届工会代表大会召开,徐承德当选为工会主席。
国家海洋局新任局长张登义、山东省水产厅厅长王曙光来所视察工作。
山东头职工宿舍开工。
海洋一所成立管理指导委员会,是海洋一所最高宏观决策和议事机构,成员由国家的地方政府机关及青岛市有关领导、海洋产业高层次管理专家、海洋界知名学者组成。是海洋一所促进科技工作新型运行机制建立的新举措。
海洋一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引进的美国德克萨斯州红鱼苗种,经过三年多精心培育,育苗成功。开始在国内推广养殖。
海洋一所承担的“东海陆架重点海域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启动。该项目是国家海洋局95年海洋业务工作计划的指令性项目,中国石油总公司列入了攻关计划。项目由海洋一所承担实施。
由海洋一所、青岛科协、香港科技大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国际多毛类动物学术会在青岛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澳门、法国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
所长袁业立收到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的来信,祝贺他经国务院批准于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所副总工程师丁永耀被青岛人民政府授予了市级劳模称号。
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成立并挂靠海洋一所。
“向阳红09”号船执行东太平洋海盆cc 区6.5万平方公里海域海底多金属结核的勘探任务,顺利返回青岛港,海上作业225天。
国务院参事一行3人,到海洋一所了解中韩海洋中心筹建工作。
海洋一所参加完成的《海洋监测规范》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经国家海洋局科技委员会评审,“刘恩兰青年科技奖励基金会”审检批准,海洋一所吕厚远首次获“刘恩兰青年科技奖”。
海洋一所“青岛海洋工程勘探设计和环境开发中心”成立。
“中美海洋/大气藕合实验”赤道南太平洋考查起航,此次考查历时四个月。
海洋一所承担的“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调查研究”大型调查项目展开工作,该项目旨为广西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和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属国内首创。
参加中日黑潮最后一个航次调查的同志乘向阳红09号顺利返航青岛,至此历时6年的中日联合黑潮调查全部结束。
国务院授予名誉所长吴宝铃、副所长袁业立、海洋遥感室主任郑全安有特殊贡献知识分子政府津贴奖。
在中国天然气总公司召开的胜利油田浅海滩涂石油勘探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研究鉴定会上,我所“建立胜利油田主要油区石油指纹图谱档案”课题受到到会专家高度评价,认为该课题:“国内首创,达到当前国际同类项目的先进水平。”
国家海洋局和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分别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签订了“中法海洋科技合作议定书”。项目“渤海东部潮流沉积研究”是该协议中的第一个执行项目。1991年9月中法科学家登“向阳红09”海洋调查船,在渤海东部海区进行为期12天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
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6”号船和海洋一所的科技人员历时一个月完成了图们江下游及日本海科学考察,这次考察是在国家科委大力支持和吉林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在考察过程中还顺访了苏联海参威和日本新泻,参观访问了有关海洋、经济研究单位及机场、港口、港口模拟试验场,进行了学术交流。
国海人发〔1991〕323号文件批复,明确海洋一所基本任务和机构编制。
挂靠我所的全国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会在青岛成立。陈则实任理事长。
海洋一所承担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海洋环境要素波谱与信息特征研究”课题和“海面油溢量估算及鉴别航空遥感技术研究”课题在青岛通过部级鉴定。
我所副所长袁业立获得1989年度山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我所承担编制的“海洋调查规范”总则部分在青岛通过了专家审查。
海洋一所承担编制的“海洋调查规范”水文观测部分在青岛通过了专家审查。
海洋一所研制的qcf-1 型自动采水系统通过鉴定,鉴定会认为设计新颖,仪器性能良好,填补了国内大风浪条件下自动采水仪器的空白,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国际多毛类学会中国多毛类研究会在海洋一所成立。海洋一所名誉所长吴宝铃当选理事长。
挂靠我所的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学会在我所成立,我所名誉所长吴宝玲被选为该会理事长。
陈则实任海洋一所所长、袁业立任副所长、张以训任副所长、何元成任副所长,聘期三年。
中共山东省委复函同意海洋一所党组织隶属中共青岛市委领导。
海洋一所聘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倔川清司教授为海洋一所名誉研究员,挂靠我所的山东海岸工程学会聘任其为客座理事。
实行所长负责制,拟1989年实行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揭晓,我所“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与资源调查中的开发研究”项目获得二等奖。另外一项目获得三等奖。
国家海洋局召开的全国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论证会议在青岛举行,海洋一所编写的“全国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技术要求”和“全国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工作方案”通过鉴定。
海洋一所决定对部分研究室编制调整:水文室和气象室合并为物理海洋研究室,海洋物理研究室更名为海洋遥感应用研究室,增设地球流体力学研究室。
由海洋一所和海洋二所共同完成的《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与资源调查中的开发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海洋一所完成的另外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袁业立研究员调入海洋一所组建流体力学研究室并任主任。
海洋一所举行首届工会代表大会,会议选出了第一届工会委员会。选举了王殿首同志为工会主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所为海洋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点。这是我所第一个学位授予点。
海洋一所参加中美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第二航次任务的同志在此次调查获得了“厄尔尼诺”现象的现场资料,为国际toga计划做出贡献。
吴宝玲副所长赴法国参加政府间海委会会议。
海洋一所聘请美国加洲大学生物系主任何汝谐教授为海洋一所客座教授。
经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吴宝玲为我所研究员,是我所经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出的第一位研究员。
海洋一所聘请美国地质调查局高级研究员、美籍华人程大顺博士为海洋一所学术委员会外籍委员。
中顾委委员、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在海洋局局长严宏谟陪同下来海洋一所视察工作,武衡同志为海洋一所题词:“海洋科学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提高我国海洋科学技术水平,为海洋开发利用服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交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央国家机关党委书记宋一平同志来我所视察工作。
“中日黑潮联合调查”首次出海欢送仪式在北海分局码头举行。
海洋一所聘请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贾福相教授为名誉研究员。
“对虾病害防治研究”课题成果审定会在海洋一所举行。经审定,我所提出的“对虾病害防治报告”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认为该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海洋一所参加“中美海气调查”科技人员乘“向阳红14 号”船在广州市长洲码头启航。王宗山为本次调查中方首席科学家。这次调查历时近三个月,于1986年2月28日返回广州。
由中国海岸带研究会、中国水产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一期对虾养殖学习班在海洋一所开学、全国各地的150名学员参加了学习。
海洋一所聘请日本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奈须纪幸先生为海洋一所名誉研究员。陈则实所长为其颁发了证书。
挂靠海洋一所的中国环境学会海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会联合召开“胶州湾石油污染学术讨论会”。
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来青岛视察工作,并作了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报告。
中国科学家张坤诚(海洋一所)、高钦泉(南极办)首次登上南极点。
海洋一所承担的“江苏海岸带综合调查”任务在南京召开成果审定和验收总结大会。该任务通过审定验收总结,海洋一所有二名同志获得一等奖,12名同志获得二等奖9名同志获得三等奖。
“大洋锰结核调查”成果审定会在青岛举行,全国50多名专家出席了会议,我所提出的调查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好评。
挂靠我所的“中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山东省东营市举行。
中外记者赴青岛采访团一行20人参观访问了海洋一所。
经山东省科协批准,新组建的山东省海岸工程学会,挂靠在我所,选举陈则实为理事长,高振华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胜利油田委托海洋一所承担的“广利河口水深测量”任务合同书在海洋一所签订。
日本海上保安厅土出昌一先生,应国家海洋局邀请,在北京参加了“中日黑潮联合调查”商谈会后,由陈则实副所长陪同来海洋一所参观访问,并进一步商讨“中日黑潮联合调查”问题。
我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中顾委委员、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于光远来海洋一所参观访问并进行了座谈。
束星北先生因病逝世,终年七十六岁。他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78年应聘来我所从事海洋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海洋一所参加大洋锰结核调查的科研人员返回青岛。他们5月7日正式起航,行程14900多海里。这次远洋调查获取锰矿球样品300多公斤,表层泥样400多公斤,还取得了4米多长的柱状样和两个剖面重力资料。
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奈须纪幸教授等23名日本海洋科学家,乘“白凤丸”海洋调查船访问我国青岛。在青期间,奈须纪幸教授一行参观了海洋一所,并同海洋一所结为友好所。
海洋一所学术期刊“海洋研究”更名为“黄渤海海洋”。该杂志编委会正式成立,主编陈则实。
经国务院批准,“向阳红16号”载海洋一所、海洋二所科研人员驶离上海,首次赴北太平洋海域进行多金属结核调查。本次调查获多金属结构310.69kg,其中最大的一块达2.9kg。
国家海洋局长罗钰如同志,陪同美国海洋大气局局长约翰伯恩一行六人来海洋一所参观访问,并商讨中美海气合作调查研究问题,陈则实副所长接待并参加了商讨会。
执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规》,这是本所建所以来较为全面的规章制度汇编。
根据实力统计档案,海洋一所现有总人数576人,其中干部417人,工人159人,设有17个处室,有办公用房4幢,约计13000平方米,家属宿舍4幢,约10000平方米。
由海洋一所承担的《渤海放射性本底调查》、《渤海降解石油微生物生态分布特征的调查研究》和《渤海潮混合扩散数值模拟研究》等三项科研成果在青岛通过技术鉴定,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国家海洋局下达给海洋一所海洋事业包干经费158.96万元。
国家海洋局下达给海洋一所和自行安排科研调查任务共26项44个课题。
海洋一所吕培顶参加首次南极科学考察。
国家海洋局于1971年下达的“沙子口波浪站建设及浅水波要素与波浪作用力的观测研究”任务,先后完成了建站、仪器研制、观测资料分析研究等任务,发表了6篇论文,历时10年,该研究成果获得局级科技二等奖。
海洋一所承担的《中太平洋西部调查》、《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获国家海洋局1978—1980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国家海洋局下达了海洋一所新编制。总定员600人,取消政治部,设党委办公室、所办公室、人保处、科技处、物资器材处、总务财务处。研究室原则上不做变动。
根据国家海洋局下达的科研工作任务,海洋一所制订了年度计划,共安排了26项40个课题。
山东省海岸带调查队开始出海进行外业调查,海洋一所承担了山东地区的重要项目。
海洋一所承担的“太平洋中部底质沉积物研究”课题,在进行大洋底质样品的矿物分析中,发现了球状、椭球状和园角状的特殊物质,经鉴定,确认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矿物,这是我国的首次发现,得到了国内外有关专家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发了(1980)2号文件,决定国家海洋局由海军代管改为国家科委代管。
海洋一所派科技人员参加江苏省海岸带综合调查领导小组率先对“苏北辐射沙洲海域研究”的大规模的综合调查。
收到国家海洋局下达给海洋一所的科研调查任务共11项20个课题。
海洋一所接到海洋局下达的基建指标530平方米,用于建造古地磁实验室和锅炉房、浴室,继续完成在建的办公楼和家属宿舍。
中共山东省委批复:同意恢复束星北先生其政治名誉、教授职称和工资福利待遇,并予以当众公布平反。
海军颁发我所新编制为:全所定员为614人,机关为政治部、办公室、科技处、物资器材处、供应基建处。研究室为海洋水文研究室、海洋气象研究室、海洋地质研究室、港湾研究室、海洋物理研究室、海洋化学研究室、海洋生物研究室、综合技术室、情报资料室。直属单位为实验加工车间、105仓库、招待所、汽车队、卫生所、幼儿园。
国家海洋局下达给海洋一所基本建设指标10000平方米,基建经费206万元,用于扩建泰山路家属宿舍和建干部专家宿舍楼。
国家海洋局下达给海洋一所科研调查任务11项54个课题,其重点项目为大洋综合调查研究。
海洋一所科技骨干参加“首次全球大气试验观测”。“向阳红9号”和“实践”号调查船的首席科学家由海洋一所科研人员担任。
海洋一所科技人员在崂山县李村举办了“科研人员进修班”,由束星北先生任教,学制为二年。
国家海洋局党委商青岛市委组织部同意,决定调束星北等三人到海洋一所工作。
国家海洋局首次进行科技人员技术职称的评定。
国家海洋局党委决定,第一、第二海洋研究所实行对外开放。
国家海洋局下达了本年度海洋一所的科研调查任务共19项43个课题。
国家海洋局下达了今年海洋一所的基建任务为4100平方米,用于建筑泰山路一号家属宿舍3300平方米,用于扩建办公楼加食堂800平方米。
海洋一所参加东海大陆架调查任务的同志乘“东方红”号调查船出海。并完成了“东海地质综合调查报告”。
国家海洋局下达给海洋一所1977年基建指标6800平方米,用于建设办公楼、延安一路2号家属宿舍。
国家海洋局下达了该年度海洋一所的科研调查任务15项,共27个课题。
海洋一所党委常委会议决定对海洋一所的机构编制作了临时性调整并报国家海洋局备案。
国家海洋局决定在青岛小麦岛建立“海洋科学综合实验基地”,并委任曾荣(海洋一所所长)、候连三(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王顺堂(北海分局副局长)三同志组成筹建领导小组。筹建办公室设在海洋学院,具体办理筹建有关事宜。
海洋一所承担的“中国沿岸海洋水文气象特征研究”课题已全部完成。三年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了解放以来我国沿岸几十个海洋水文气象台站的资料,编写出“中国沿岸水文气象概况”一书。
国家海洋局下达给海洋一所北隍城岸站海区调查、古镇口港波浪、淤积问题研究、秦皇岛港外堤防浪功效研究和崎头角港波浪淤积问题研究等任务。并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在古镇口建立波浪观测站。
海洋一所实验楼及附属工程,全部竣工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地址为青岛市市南区红岛支路1号。
国家海洋局下达给海洋一所今年度科研调查任务25项,共计38个课题。
海洋一所实验楼工程基本竣工。
海洋一所通讯地址改用信箱代号,全称为“山东省青岛市第98号信箱”。
根据国家海洋局的文件要求,新建污染实验室,该基建任务的面积为1000平方米,投资经费为10万元,经党委研究,地点在青岛山山坡下。
海洋一所收到国家海洋局下达的1975年科研调查任务为海底电缆路由调查、渤海口综合调查、修改海洋调查规范等16项。
国家海洋局下达给海洋一所基建指标8100平方米,总经费129.8万元,用于新建实验用房1800平方米,新建延安一路家属宿舍6300平方米。
由东海分局、海洋一所、三所共同承担的舟山海区放射性本底调查结束,该项目历时7个月。
海洋一所完成了海岸带调查任务,历时8年,先后对辽宁大孤山、丹东、庄河、登沙河及山东半岛的海阳、乳山、文登和胶南、日照、海州湾等岸段进行了水文、气象、地质、地貌、沉积、测绘等项目的调查研究,并撰写了各岸段的调查报告,绘制了图件。全部调查报告和图件于1975 年由国家海洋局批准出版,1978 年报国家科委,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编写“中国海沿岸水文气象状况”两个课题新任务。
历经三年编绘出印度洋图集1册、太平洋图集3册、大西洋图集2册,由国家海洋局印刷出版。在执行任务中,我所率先并提出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
国家海洋局通过下达了海洋一所的基本建设任务书。我所基建总建筑面积为48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3000平方米,实验工厂1000平方米,仓库500平方米,车库300平方米),总投资为35万元。
根据实力统计档案,海洋一所总人数为319人(其中所首长4人、政治部10人、办公室4人、科研科3人、器材科7人、管理科36人、财务科5人、水声室52人、水文气象室70人、河口港湾室72人、应用室37人、资料室18人、专家刘恩兰1人),汽车5辆,全年事业费60万元。
根据协议书要求,海洋一所抽派8名同志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北海工作站主持的水声考察会战。
根据国家海洋局指示,海洋一所16名同志参加了由山东海洋学院主持的全国海洋仪器会战。
国家海洋局下达给一所科研调查任务为南黄海中、底层海流调查等13项。
海洋一所根据海洋局通知精神,抽调水文气象专业人员参加远洋调查,这是海洋一所首次派人赴远洋进行科学调查任务。
所党委决定,三室(河口港湾研究室)全体同志出队到山东海阳、乳山、文登段海岸带进行外业调查。
海洋一所年底实力统计如下:总人数326人。
经国家海洋局同意,我所应用研究室20余名同志前往杭州海洋二所参加海水淡化会战工作。
国家海洋局批准海洋一所本年度重点进行三大任务:一为山东半岛海岸带调查,二为海水放射性污染变化规律的研究,三为黄海海区海洋重力测量。并指示要“抓革命,促生产”,努力完成科研调查任务。
国家海洋局党委转发海军指示,海洋一所党政工作由国家海洋局和北海舰队实行双重领导,脱离海洋学院领导。
国家海洋局批准海洋一所由天津塘沽搬往青岛市山东海洋学院内,搬青岛市后,院、所合一,由山东海洋学院实施全面领导。所长由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许亮兼任。
国家海洋局批复同意海洋一所设立四个研究室:海洋声学研究室、水文气象预报研究室、河口港湾研究室、应用研究室。原己组编的资料室、政治部、所办公室、科研科、器材科、财务科及管理科不再变动。
国家海洋局首次向下属单位下达海洋科研调查任务。
国家海洋局党委批准海洋研究所党委由明晨、韩文瑞、王殿首同志组成,明晨同志为代理书记。
根据年底实力统计,研究所总人数为92人,辖所部、管理科、水文气象室、军事应用室、海洋理论室、海洋仪器室、资料室。
划归海洋局建制,更名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并从1965年1月1日起由国家海洋局实施全面领导。
为促进海军海洋及航海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组建了海洋航海科学技术研究所即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前身,所址为天津市塘沽区烟台道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