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门介绍及职能
海洋环境与数值模拟研究室(以下简称“物理海洋室”)前身为始建于1965年的“水文气象研究室”和1987年创建的“地球流体力学与数值模拟实验室”,2001年更为现名。
研究室面向国家海洋减灾防灾、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及气候变化预测等重大需求,通过建立国际独具特色的海洋和地球系统数值模式,引领海洋与气候模式的发展,不断提升其模拟和预报预测能力,增进对中国近海及全球大洋重要海域海洋动力过程及其规律的认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84名,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80%以上。其中研究员22名,副研究员23名;博导7名,硕导2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美国工程院院士(兼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1名,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1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名;“海洋与气候数值模式发展及应用”创新团队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大洋环流及潮波动力学团队”入选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牵头获批“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协作中心“decade collaborative center for ocean-climate nexus”和大科学计划(programme)“ocean to climate seamless forecasting system”。
研究室以自主发展新型海洋和地球系统模式为核心,综合利用现场观测及实验、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围绕以下三个学科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一)海洋动力学
围绕中国近海-西太平洋-印度洋关键动力过程、印太洋际交换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大洋环流及极地海洋过程等,开展海洋动力学研究。学科方向首席为魏泽勋研究员、熊学军研究员、袁东亮研究员。
该学科方向包括四个研究团队:(1)边缘海海洋动力过程及应用,团队负责人为熊学军研究员、陈亮博士;(2)大洋环流及潮波动力学,团队负责人为魏泽勋研究员、徐腾飞副研究员;(3)极地海洋动力过程,团队负责人为刘娜正高级工程师;(4)海洋与气候动力学,团队负责人为袁东亮研究员。
(二)海洋动力系统数值模式体系
发展海洋系统科学理论,开展海洋动力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机理研究,自主发展多运动形态耦合的海洋和地球系统数值模式体系。学科方向首席为宋振亚研究员、杨永增研究员。
该学科方向包括三个研究团队:(1)关键过程科学实验与物理表达,团队负责人为戴德君研究员、黄传江研究员;(2)海洋波动数值模式及应用研发,团队负责人为杨永增研究员、高大鲁副研究员;(3)多圈层耦合数值模式发展与生态定量评估,团队负责人为宋振亚研究员、舒启研究员。
(三)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物理海洋学科学前沿,推动自主新型仪器和观测技术研发,发展高性能并行计算、资料同化及业务化预报等数值模式核心技术,建设海洋重大工程、重大事件科技支撑平台。学科方向首席为乔方利研究员。
该学科方向包括两个研究团队:(1)海洋水文与水声环境调查分析支撑平台,团队负责人为郭景松正高级工程师、吕连港研究员;(2)海洋与气候环境数值保障平台,团队负责人为乔方利研究员、尹训强研究员。
二、主任及副主任姓名
主 任:宋振亚
副主任:杨永增,戴德君,郭景松
三、部门联系电话
李俐俐,0532-88967125